匯金再出手,繼增持四大行后,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。
10月23日周一,中央匯金公司今日買入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(ETF),并將在未來繼續增持。
此前,時隔八年,匯金4.77億元增持四大行,農行、中行、建行、工行公告稱,匯金公司增持該行A股股份,還表示擬在未來6個月內,
在2015年股市大波動的時候,中央匯金公司曾入市救場,耗資200億元增持四大行,還在市場上大量買入像50ETF、180ETF和300ETF。
分析指出,從效果上看,單純增持四大行的效果可能會弱一些,畢竟影響的股票數量很少,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托底指數以及增強投資者信心。但是當時的通過買入ETF的方式,金額比買四大行大得多。
由于ETF是買入一籃子股票,所以,匯金公司買入ETF相當于是間接地買入一籃子股票,其買入的股票面大得多,所得到的市場影響面與效果也要好得多。
消息發布后,富時A50期貨指數期短線拉升,現漲0.3%。
復盤:2015年三次救市,大小盤股齊托
2015年A股“國家隊”資金曾三次入場救市,政策和資金組合拳發力效果明顯。
自2015年6月12日起,監管當局開始著手清理場外配資,杠杠資金離場。 短短15個交易日內,上證指數下跌了28.64%。
7月4日,證監會動員21家券商出資1200億元買入藍籌股。7月5日,央行表示給予證金公司流動性支持,此外中央匯金宣布稱已買入ETF并且還將繼續買入。此輪救市行動初期,資金主要集中于購買上證權重股;
7月中旬之前,17家商業銀行借予證金公司共計1.3萬億元資金入市穩定股價。8月底,在央行再次降準降息、七千億養老金入市正式獲批、第二批救市資金入場的眾多政策利好下,股市開始企穩回升。
“平準基金”引發熱議
據中國基金報,有分析稱,目前的“國家隊”匯金公司和中證金融公司,實際上類似于境外市場的平準基金,所以最簡單直接的方式是財政部或央行向這些“國家隊”大規模注資,即可實現平準基金的類似功能。
東吳證券宏觀陶川團隊認為,從海外和歷史的經驗看,提振股市信心、推動股市發揮經濟“晴雨表”的作用,平準基金不失為一種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政策手段。
華鑫證券分析師楊芹芹在研報中表示,平準基金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、銀行、證券公司、保險公司、信托公司、上市公司等。入市買入資產主要包括大盤藍籌股、債券和ETF等。一般而言,平準基金的存續期間都超過了一年,通常會在股市處于上漲行情、基金獲得一定盈利的情況下退市,以避免損害股市的穩定性。
對于平準基金的適合規模,中信證券研究分析稱,結合市場實踐,平準基金的規模多在總市值的3%~6%之間。券商中國記者按此推算,截至2023年10月20日收盤,A股總市值為76.67萬億元,如果真的設立平準基金,規模預計在2.3萬億元~4.6萬億元。